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曾提出奖罚是管理者的“二柄”,奖罚做得好,群心有向,向上有序,心有敬畏,活力四射;奖罚做得不当,军心涣散,拉帮结派,内耗不断。简单来说,就是奖励和惩罚是管理者的两个管理抓手,奖励和惩罚做得好,团队向心力强,有激情,员工心存敬畏和感激,团队活力四射;奖励和惩罚做得不好,团队就会人心涣散,经常出现拉帮结派的情况,导致团队内耗巨大。


从人性上讲,当人们的某项行为获得肯定或奖励时,人们会更愿意重复这个行为。也就是说,企业希望员工有什么样的行为,最好的办法是肯定、鼓励、表彰和奖励这样的行为;若企业不希望员工有什么样的行为,就需要批评、负激励或惩罚这样的行为。例如,企业希望员工达成业绩目标,最好的办法就是与绩效考核挂钩,进行绩效激励。

激励的核心是有条件地满足员工的需求。企业在设计绩效激励机制时,应考虑如何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进行捆绑。企业的利益无疑是发展和盈利,员工的利益则是高收入和个人的快速成长,无论是企业的利益还是员工的利益,都需要依靠科学的战略绩效管理来实现。

杰克·韦尔奇认为绩效管理和“区分”是建设一个伟大组织的全部秘密。所谓“区分”,就是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同,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奖惩政策,它也被称为“活力曲线”“ABC管理”等。为便于大家理解,下文称为绩效区分。具体如表8-2所示。

从上表可以看出,绩效区分是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同,把员工分为A、B、C三类,A类员工为绩效考核结果最好的,约占员工总数的20%;B类员工为绩效考核结果一般的,约占员工总数的70%;C类员工为绩效考核结果较差的,约占员工总数的10%。

对于A类员工,公司应给予加薪和重奖,因为他们为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。重奖A类员工,一来可以激励A类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;二来可以起到示范作用,让其他员工看到只要达到和A类员工一样的业绩,就能获得重奖。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,针对A类员工最好的奖励是晋升,一旦员工绩效好,就考虑让员工升职,如从一线销售人员晋升为销售主管。其实,这样的考虑不够全面,职位晋升不能只看员工的绩效,尤其是向管理岗位晋升,还要考虑员工的综合素质、个人性格特点及职业发展意愿等。

对于B类员工,企业可通过提供针对性培训和为其制定高目标进行分化。从表8-2中可以看出,B类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很大,如企业有100人,B类员工就有70人。这些员工的精神面貌能体现出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,B类员工只要多付出一些努力,就能变成A类员工,而只要稍稍懈怠,就可能变成C类员工。通常来说,B类员工基本具备成为A类员工的潜力,对于B类员工,企业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,帮助他们解决问题,同时给他们设定较高的绩效目标,以激发他们的潜力。

对于C类员工,必要时应予以淘汰。这看似很无情,实则对企业及员工都是有益的。C类员工并非不优秀,个人能力也不一定差,这类员工工作业绩不好,绩效考核结果总是很差的主要原因,可能是企业这个平台和工作环境确实不适合他们,不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和长处,换个平台也许更适合其个人发展。因此,杰克·韦尔奇认为让C类员工离开是“残忍的温柔”,看起来挺残忍,实际上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。

绩效管理和“区分”之所以被杰克·韦尔奇称之为建设一个伟大组织的全部秘密,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四大优势。
(1)实施绩效管理和“区分”等于是在企业建立了以绩效为基准的人才(A类员工)培养机制,让企业人才不断涌现。
(2)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“分钱”机制,重奖业绩优秀的人,淘汰业绩差的人,避免了“大锅饭”,能够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。
(3)让企业充满活力。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和“区分”后,A类员工要努力维持甚至突破自己业绩;B类员工工作不能懈怠,要努力晋升到A类,最起码不能被区分到C类。为了不被区分到下一级,也为了不被淘汰,员工都会努力工作,这就使整个企业充满了活力。
(4)能够持续提升企业的业务水平。由于淘汰了C类员工,企业内部会形成良性的人员流动,留下来的员工都是能够适应企业的业务发展速度和工作环境的,这对于企业业务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