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一个做建材生意的朋友吃饭,聊着聊着他就叹气:“宋老师讲课我都听了三遍了,PPT也打印出来贴办公室墙上,可为啥我们公司还是推不动战略绩效?”

我看了他一眼,问他:“你们行政总监有KPI吗?” 

他一愣:“这……行政不就是打杂的嘛,还能定啥目标?”

我说:“那你这个‘打杂’一年几十万工资,值吗?”

他沉默了。

这不是个例。太多企业嘴上喊着“战略落地”,结果战略文件锁在抽屉里吃灰,绩效考核变成走形式,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——最后老板累得像头牛,公司增长却卡在瓶颈期动不了。

今天我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: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的战略绩效体系,最终都变成了“空中楼阁”?而真正能实现300%增长的公司,到底做对了什么?

不是工具不行,是你没用对路子。

---

1. 别再靠“车头带”了,你的公司早该升级成“动车组”

你还记得绿皮火车吗?全靠车头使劲拉,车厢全是被动拖着走。车头累死,速度还跑不快。

很多企业现在就是这样——所有压力都在老板身上。战略是老板想的,目标是老板定的,执行不行还得骂团队没执行力。

可问题是,一个人再厉害,也带不动一整个组织。

真正的高手是怎么做的?

他们玩的是“全驱战略绩效”——就像高铁动车,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系统。每个部门、每个岗位,甚至行政、后勤、前台,都知道自己要往哪冲、怎么贡献价值。

你说行政没目标?那好,今年能不能把办公成本压降8%?能不能让跨部门协作响应时间缩短到24小时内?能不能推动企业文化活动每月一场、员工满意度提升15%?

没有目标的人,才是公司最危险的存在。

我之前合作的一家企业,疫情期间业务下滑,管理层开会第一句就是:“行政部要啥总监?裁掉!”为什么?因为平时看不出贡献,关键时刻就成了“可有可无”的成本。

记住一句话:你不为自己定目标,别人就会替你决定去留。

所以,“全驱”的核心不是逼人加班,而是让每个人成为公司前进的发动机。这才是从“绿皮车时代”迈向“高铁时代”的本质跃迁。

---

2. 别只盯着考核,先搞清楚“战略”到底是什么

很多人一听“战略绩效”,第一反应是:“哦,又要搞KPI了。”

错!大错特错。

如果你把战略绩效当成又一次“加强版绩效考核”,那你注定失败。

真正的战略绩效,是从“选择”开始的。战略 = 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

举个例子:一家做教育培训的公司,资源有限,到底是继续深耕K12,还是转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?

这是选择题,不是努力题。

但很多老板的问题在于:选择做了,动作却没跟上。 

嘴上说转型成人教育,结果人力、预算、激励机制全还在K12项目上打转——这叫“伪战略”。

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关键环节:战略解码。

什么叫解码?就是把老板脑子里的战略,翻译成一张所有人都看得懂的“作战地图”。用“五看三定”模型(看行业、看客户、看竞争、看自己、看机会;定方向、定模式、定路径、定目标),把模糊的方向变成清晰的路线图。

然后再一层层分解下去:

- 公司级战略目标 → 

- 部门级关键任务 → 

- 个人绩效承诺(PBC)

每一个人都要回答一个问题:“为了实现公司明年营收翻倍,我具体要做哪三件事?需要什么支持?达成的标准是什么?”

这才叫战略落地,而不是写个PPT完事。

我在给一家制造企业做咨询时,他们的销售副总一开始特别抵触:“我又不管生产,战略跟我有啥关系?” 

后来我们帮他梳理出他的三大战略任务:优化客户结构、提升高毛利产品占比、建立重点客户深度服务机制。

他自己都说:“原来我不是光卖货的,我是公司在高端市场突破的关键棋子。”

一旦角色清晰了,动力自然就来了。

---

3. 系统比个人重要:建好“车身+车轮+环境”三位一体的生态

很多人以为,只要定好了目标、分好了指标,战略绩效就能自动运转。 

天真了。

我见过太多企业,年初轰轰烈烈搞战略分解,年中没人跟进,年底一看数据,全没完成。

问题出在哪?缺少一套可持续运行的机制系统。

我们总结了一个模型,叫“全区战略绩效三维驱动系统”:

第一维:车身——战略牵引系统 

也就是从使命愿景到战略制定、再到目标分解的一整套逻辑链条。 

这不是HR的事,是CEO必须亲自抓的顶层设计。 

没有这张“作战地图”,所有人都是盲人摸象。

第二维:车轮——四大运行机制 

这是我一开始卖关子的那个“四种机制”,现在揭晓答案:

1. 目标责任机制:人人有目标,目标对齐战略,签绩效合约;

2. 过程管理机制:月度经营分析会、季度复盘、PDCA循环;

3. 激励兑现机制:干得好就要奖得狠,短期奖金+长期股权双驱动;

4. 能力发展机制:不是光压任务,还要帮员工成长,提供培训、辅导、资源支持。

这四个轮子一起转,车子才能稳稳往前冲。

第三维:环境——绩效文化土壤 

再好的车,开进沙漠也跑不动。 

如果公司氛围是“多做多错、不做不错”,那再牛的系统也会瘫痪。

所以我们强调要种下几颗“文化种子”:

- “没有目标是危险的” 

- “你完成的目标,才代表你对组织的价值” 

- “目标太低,暗藏危机”

这些话不要只挂在墙上,要反复讲、反复评、反复奖惩兑现。 

有个客户干脆把这些话做成手机屏保,发给所有管理层——每天睁眼第一眼就看到。

久而久之,大家真的开始主动要目标、抢任务、晒成果。 

这才是文化的胜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