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不会定指标的职能部门,终将被AI取代

“合同审完了,法务任务完成!”

“报销流程走完了,财务工作没毛病!”

“培训通知发了,HR指标达成了!”

会议室里,行政总监老张面对业务部门的炮轰,额头冒汗:“流程是走了,可结果没达成…这不能怪我啊!”

这一幕每天都在无数企业上演。当降本增效的寒风席卷职场,职能部门成了首当其冲的“成本中心”。我们做了所有“该做的事”,却总在业务滑坡时沦为“背锅侠”——战略脱节、量化困难、过程失控,像三座大山压得职能人喘不过气。

一、战略失焦:当我们埋头做事,却忘了为何出发

“公司年会上老板大谈客户体验升级,行政部KPI却还是‘会议室预定及时率98%’。”行隆咨询导师抛出真实案例,“当指标与企业战略南辕北辙,忙碌就成了最高效的慢性自杀。”

职能部门的困境首先在“四多一弱”:

- 事务性工作多:报销、盖章、填表…淹没在流程海洋

- 过程性工作多:推动他人执行,结果难归因

- 临时性任务多:老板临时交办打乱计划

- 协调性要求多:跨部门扯皮消耗心力

- 经营关联性弱:价值贡献常被质疑

那些“把任务当目标”的考核:

- 法务部追求“合同审核速度”,却忽视风险规避率

- HR紧盯“培训场次达标”,漠视人才留存率

- 财务完成“报表准时提交”,不关心成本优化贡献

当工作沦为机械的待办清单,职能部门就成了企业战略的局外人。 裁员大刀落下时,这些“完美执行者”往往最先离场。

二、解码战略:把老板的“想要”变成你的“要做”

如何撕掉“成本中心”标签?行隆咨询《从战略解码到绩效落地》课程给出破局之道——让职能工作与战略齿轮咬合。

核心方法论:一专五看

 “专业是地基,战略视角是导航仪”

某医疗器械企业案例堪称教科书:

1. 战略解码:公司年度目标“市占率提升至25%”

2. 需求倒推:HR发现销售团队离职率高达40%

3. 指标重构:将“招聘完成率”改为“新人三月留存率”

4. 价值显化:离职率降至18%后,节省招聘成本210万

真正的量化不是冰冷数字,而是战略贡献的丈量尺。 财务部可考核“资金周转效率提升率”,行政部可设定“员工满意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系数”——当每个动作都指向经营结果,职能部门就成了战略推进器。

三、持续赋能:从“事后打分”到“全程陪跑”

传统考核的致命伤在于“秋后算账”。行隆咨询提出绩效管理金三角:目标校准 ▶ 过程赋能 ▶ 价值兑现

三个颠覆性动作:

- 月度战略对话会:财务主动分析销售数据波动,法务预判新市场合规风险

- 共建过程仪表盘:某公司行政部用“会议效能指数”替代“会议室使用率”

- 敏捷迭代机制:指标按季度刷新,拒绝全年一张考核表

深圳某科技公司HR总监课后实践: “过去考核招聘专员看简历量,现在看‘核心岗位到岗周期缩短率’。每周辅导他分析人才地图,招聘效率提升40%,他年终奖翻倍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