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惜,非常可惜,很多人想不到这一层,这就是评分标准的精髓所在。”在行隆咨询的《从战略解码到绩效落地》课程现场,一位学员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真正牛的部分就是“心圣”——心里想到,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做到。但现实中,评分标准的设计确实是个棘手活,里面藏着无数坑等着管理者去跳。
评分标准究竟要不要有?指标要不要设置封顶?每努力一点点都要在分数上体现,还是应该设置临界点?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难倒了无数管理者。
评分标准的五种“兵器”,你会用哪种?
在绩效考核的世界里,理论上有五种主要的评分方法,每种都有其独到之处,也有致命的弱点。
比例法,也叫连续积分法。比如目标值是赚100万,赚1万得1分,赚2万得2分,以此类推。它的好处是“即时反馈”,员工每努力一点都能在分数上看到体现。但坏处是容易培养团队的斤斤计较文化——为了一分钱,能跟你争论半天。
差值法,设定一个最低值。比如目标赚100万,设定60万为基准线,60万以下零分,60万以上每多1万加1分。这是连续积分法和等级法的结合体,平衡了精确性与可操作性。
等级法,就是我们熟悉的优良中差。操作简单,但缺点是不够精细,同一个等级内的差异无法体现。
非此即彼法,也就是一票否决制。比如安全事故、重大质量事故等关键指标,一旦触发就直接否决。这种方法针对关键风险点,但不能滥用。
说明法,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,用具体事件来描述。比如“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”,做到了就是做到了,没做到就是没做到。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重要但难以量化的成果。
实践中最常见的两种方法,却暗藏玄机
在实际工作中,百分比法和扣分法最为常见,但它们的陷阱也最深。
百分比法看起来简单——满分100分,完成多少比例就得多少分。但仔细一想,问题就来了:正常完成应该给多少分?如果给100分,那超额完成的怎么激励?如果给60分,员工心理上能否接受?
美的集团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颇有启发:未达到正常目标70分以下,基本达到70-79分,完全达到80-89分,超额完成90-100分。这种方法给了管理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,但也可能带入主观因素。不过美的用了这么多年,效果还不错——存在即合理。
扣分法看起来更简单——错了就扣分,天经地义。但长期使用会产生致命问题:团队成员会变得不愿做事,因为做得越多错得越多,最终形成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”的文化。如果你的团队中只有一个人不愿意做事,那是这个人的问题;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做事,那一定是你的管理出了问题。

阿里的五分制:平衡艺术的极致展现
既然常见的方法都有明显缺陷,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?
行隆咨询在研究多家优秀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后,特别推荐阿里的五分制评估方法。这种方法平衡了精确性与灵活性,既避免了斤斤计较,又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绩效水平。
五分制的核心在于: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,而是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估哲学。
它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结果数字,还要考虑达成结果的过程、付出的努力以及面临的挑战。这种多维度的评估,避免了单纯数字考核的机械性,也防止了完全主观评价的随意性。
从战略解码到绩效落地:评分标准如何承接战略
评分标准从来不只是个技术活,而是战略落地的关键环节。在行隆咨询的《从战略解码到绩效落地》课程中,我们帮助企业解决三个核心问题:
第一,确保评分标准与战略目标对齐。很多企业的评分标准与战略脱节,导致员工行为与公司发展方向背道而驰。有效的评分标准应该直接源于战略解码,确保每一个考核指标都承载着战略意图。
第二,平衡量化与质化指标。能量化的尽量量化,不能量化的要具体化。优秀的评分标准体系既包含硬性数字指标,也容纳软性行为指标,全方位评估员工贡献。
第三,促进持续改进而非短期博弈。评分标准的最终目的不是评判过去,而是引导未来。好的评分系统能够激发员工内在动机,推动持续改进和创新。
结语:评分标准是管理的试金石
评分标准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价值导向。它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技术工具,更是企业战略落地的最后一公里。
“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特别有意思,”行隆咨询的专家在课程中分享道,“没有绝对完美的评分标准,只有最适合你企业当前阶段的方案。”
如果你的企业正在为绩效考核头痛,不妨思考一下:你的评分标准是在激励团队还是打击士气?是在推动战略落地还是在制造内部博弈?是在促进成长还是在鼓励短期行为?
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控制,而在于释放潜能。一个好的评分标准,应该是释放团队潜能的催化剂,而不是束缚创造力的枷锁。 在行隆咨询的《从战略解码到绩效落地》课程中,我们帮助企业打通从战略到绩效的完整链条,让评分标准不再是最弱的一环,而是战略执行的加速器。因为我们知道,好的管理,从来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。
13818006216
021-382282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