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我和一位做企业的朋友聊天,他大倒苦水:明明年底考核数据很好看,但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却一点没改善,该卖不动的产品还是卖不动,该卡脖子的技术还是卡脖子。他苦笑着说:“我现在看报表,都分不清哪些是‘真业绩’,哪些是‘演技’。”
这句话,简直戳中了无数管理者的痛点。
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? 前几年去医院,医生拼命给你开药,不管需不需要,先开一堆再说。但后来政策一改,考核医院的指标变成了“药占比”——就是药品收入不能超过医院总收入的30%或三分之一。
好了,你猜怎么着?医生开的药果然少了。但什么多了呢?检查做多了。
为什么?因为“考什么,就得什么”,这简直是管理的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当考核“药占比”,医生的行为就从“拼命开药”瞬间切换到了“拼命让你做检查”。因为检查费不算“药”,却能创收。
你看,指标就像一个大喇叭,它在对着员工喊话,告诉他们你到底真正想要什么。 这个“潜台词”,才是决定员工行为的真正指挥棒。

第一点:错误的考核,是成本最高的浪费
我那位朋友的公司,考核销售部“做了多少场营销活动”。结果呢?销售人员苦不堪言,为了凑数,做了一堆花里胡哨的营销方案,但每个都实施不下去。结果就是,花了大量的成本,销量却一点没提升。
他们考核研发人员“开发了多少个新产品”。结果呢?研发人员拼命开发新产品,搞出一堆“样品”,但一个都卖不动,因为市场根本不需要。
这像极了那个经典的故事:一个公司在春节前,想找人修缮一下工业园里巨大的草坪。第一天,政策是“按天算钱”。管理员担心民工干两天就跑了,所以用日薪来吸引人。
一天下来,这十几个人处理了6000平米。管理员一算,这效率不行啊。
第二天,政策变了。 不再按天算钱,而是“按你处理的草坪面积算钱”。
奇迹发生了。 人还是那些人,设备还是那些设备,草坪也还是那些草坪,什么都没变。
唯一变的,就是那个考核的“指挥棒”。
结果,第二天还是这十几个人,处理了10000平米!
来,我们拿笔算一下:从6000到10000,劳动效率提升了多少?不是40%,而是接近70%! (4000 ÷ 6000 ≈ 66.7%)
你看,仅仅是绩效方式的变化,就能带来近70%的效率提升!这背后,就是绩效管理最深刻,也最朴素的逻辑:
指标不同 → 行为不同 → 结果不同。
如果考核指标设计错了,你后面所有的努力,可能都是在为错误的目标买单。这是最致命,也是最常见的管理陷阱。
第二点:指标会“说话”,它在暴露你的真实需求
为什么政策一变,结果就天差地别?
因为“按天算钱”的潜台词是:“我买的是你的‘时间’,你只要在这里待够8小时,我就付你钱。这间接鼓励了“磨洋工”。
而“按面积算钱”的潜台词则是:“我要的是‘处理草坪’这个结果。
你的员工,永远比你更懂“考核”的言外之意。
- 你考核“加班费”,员工就会把活留到加班干,因为平时干没钱。
- 你考核“销量”,就可能催生“低价倾销”,结果应收款一大堆,变成了“阴间都收不回来的钱”。这会造成大量的坏账和呆账。
所以,在设定任何KPI之前,你必须像审讯自己一样,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:“我到底要什么?”
如果你自己都没想明白,那你得到的,一定不会是你真正想要的。
你的考核指标,就像你手中的扩音器,它发出的“声音”(即考核导向),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努力方向和投入程度。
第三点:从“战略解码”到“绩效落地”,关键一步是“行为改变”
很多公司做绩效,往往只盯着最后那个“结果”,比如销售额、利润。这当然重要,但如果你只盯着结果,就像只看着后视镜开车,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弯该怎么转。
这里特别要强调行动,为什么?
在培训效果评估领域,有个著名的“柯氏四级评估”(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唐纳德·柯克帕特里克提出),它分为四个层面:
1. 反应层:学员感觉爽不爽?
2. 学习层:学员有没有学到知识?
3. 行为层:学员的工作行为有没有因此改变?
4. 结果层:有没有带来最终的业绩提升?
其中最关键的,就是第三层——行为有没有改变?
如果行为没有改变,前面的“感觉爽”和“学到知识”都可能只是假象。
行动不变,结果一定不会变。
你所有的管理动作——考核、培训、激励——要想判断它有没有用,首先要看它能不能引发员工行为和心智模式的转变。
如果能,你的管理至少对了一半。如果不能,它已经全错了。
这正是行隆咨询的《从战略解码到绩效落地》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你的企业是否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?
——团队很忙,但业绩不涨;
——考核很多,但动作照旧;
——报表好看,但问题依旧。
13818006216
021-382282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