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和一位做企业的朋友聊天,他大吐苦水:“每年考核都头疼,经理们个个都是‘老好人’,打分全是3分4分,拉不开差距。干得好的觉得不公平,干得差的混日子,绩效成了形式主义,钱发了,人心却散了。”
这话是不是特别耳熟?我相信,很多公司都卡在这个环节上:战略定得挺好,目标也分解下去了,但一到“怎么打分”这个最关键的落地环节,就彻底哑火了。
大家不是不想打好,而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打。怕打低了伤感情,打高了公司成本受不了,最后干脆“和稀泥”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其实,这个问题的根源,就在于缺少一套科学、公正且能把员工表现有效区分开的评分标准。正好,我行隆咨询的《从战略解码到绩效落地》课程里,就专门花了大篇幅讲这个“评分标准”的坑该怎么填。今天,就结合课程精华,跟大家唠唠这事儿。
一、没有标准,管理就是“人治”,而人治,最不靠谱
咱们先达成一个共识:没有评分标准,就没有真正的管理。
你想想,如果经理打分全凭个人喜好和当时的心情,那会是什么结果?就像课程里说的,这本质上就是“人治”。今天看你顺眼,分就高点;明天你顶撞我一句,分就低点。长期下去,员工会琢磨什么?肯定不是怎么把工作干好,而是怎么把领导“伺候”好。这不就本末倒置了吗?
所以,评分标准的第一要义,就是把“人治”变成“法治”。让大家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,干得好坏,让规则和事实说话,而不是领导的一句话。
那什么样的标准才算一个好标准呢?课程里提出了一个“三可”原则:
1. 可衡量: 能量化的坚决量化,不能量化的也要具体化。比如“提高客户满意度”太虚,换成“客户满意度调研得分从80分提升到85分”或者“客户重大投诉次数为零”,这就清晰多了。
2. 可举证: 打出的分数要有依据,有数据或事实支撑。你说员工创新性只得2分,就得能说出他到底哪里做得不够,而不是一句“我觉得你不够创新”就完事了。
3. 可区分: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!标准必须能清晰地把“优秀”、“良好”、“合格”、“需改进”的员工区分开来。不能让干得好和干得差一个样,那考核就失去了激励意义。
你看,有了这“三可”原则,经理打分时心里就有底了,员工对结果也更能服气。

二、警惕“小数点”陷阱:3.999和3.0的惊人差距
在制定标准时,行隆咨询特别推荐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——五分制。这个方法有个巨大的好处:它和我们从小到大的考试分数体系很像,员工理解起来零成本。
- 5分: 代表同行里数一数二,是挑战值。
- 4分: 代表有创新、有超出预期的部分。
- 3分: 正常完成目标,达成绩效要求。
- 2分: 部分完成,但还有差距。
- 1分: 连最低要求都没达成。
但这里有个超级大坑,很多公司都栽在这上面:打分必须用整数,严禁使用小数点!
课程里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:早在08年左右,有家公司没强调这一点。结果一位经理给两个表现差不多的员工打分,因为个人喜好,给他喜欢的员工打了3.999分,给另一个打了3.0分。看上去就差0.999对吧?但一算绩效系数,差距能达到33%!这公平吗?显然不公平。
所以,小数点就是主观情绪的“后门”,它会放大管理者的个人偏见,造成极大的不公。强制整数打分,就是逼着经理们做出明确的选择和判断,你是3分(合格)还是4分(良好)?想当“老好人”糊弄过去?没门儿!
三、更聪明的做法:设定“最低值、目标值、挑战值”
如果你觉得设定五个等级(1-5分)还是有点复杂,课程里还提供了一个更简洁的模型——“最低值-目标值-挑战值”三段法。
你只需要设定三个关键点:
- 最低值: 这是底线,是“红线”。达不到,这项指标就是0分。
- 目标值: 正常完成,对应100分(或3分)。
- 挑战值: 跳一跳才能够到的优秀标准,达到或超过,可以得最高分(比如120分或5分)。
在这个区间内,可以用插值法计算具体得分。比如目标值是100万,你完成了105万,那得分就在100分和120分之间按比例计算。 这个方法妙在哪?它既保证了有奖有罚(达不到底线要罚,超越目标有奖),又设置了清晰的封顶机制(挑战值以上不再高分)。为啥要封顶?课程里解释得很实在:如果不封顶,员工就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最容易拿高分的指标上,而忽视其他同样重要但难出成绩的工作,导致“偏科”,这反而对公司的整体目标不利。
13818006216
021-38228286